基金专栏
FUND COLUMN
基金专栏

首页

|

基金专栏

|

正文

关于发布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第三批)的通告
发布日期:2024-04-30

各有关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围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聚焦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创新,推动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024年度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第三批)以重点支持项目或集成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均为4年,其中重点支持项目的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 260 万元/项,集成项目的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 1000 万元/项。

  一、生物与农业领域

  (一)结合安徽在生物和农业领域的发展需求,针对大豆耐高温新种质创制、梨果实石细胞发育启始关键基因调控机制、恶性肿瘤合成基因线路等关键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大豆耐高温遗传基础解析及新种质创制(申请代码1选择C13的下属代码)。

  针对耐高温大豆品种缺乏及遗传机制不清的问题,精准鉴定大豆耐高温种质资源,挖掘大豆耐高温基因,揭示其调控机制,构建耐高温分子功能模块,创制耐高温大豆新种质并评估其育种应用价值,为大豆耐高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育种新材料。

  2. 梨果实石细胞发育启始关键基因发掘与调控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C15的下属代码)。

  针对安徽地区“砀山酥梨”果实高石细胞含量严重影响口感品质而其内在发育调控机制不清的问题,利用eQTL、代谢组关联分析等技术开展梨果实石细胞发育启始关键基因筛选,解析关键基因调控石细胞早期形成的功能和分子机制,基于泛基因组发掘关键基因的重要遗传变异,为梨果实石细胞性状遗传改良提供分子标记及核心种质。

  3. 合成基因线路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C21的下属代码)。

  应对开发恶性肿瘤新疗法这一需求,设计肿瘤特异性信号响应模块,以肿瘤细胞为底盘,适配模块并组装可被肿瘤特异性异质信号驱动激活的基因线路,建立合成基因线路的数学模型,评估基因线路的可靠性,完成细胞和动物水平功能验证。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安徽省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二)立足四川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围绕种质资源、畜牧业资源、粮食安全、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白酒酿造窖泥菌群解析与构建的科学基础(申请代码1选择C20的下属代码)。

  针对浓香型白酒窖泥菌群生态功能认知局限及理性调控难等关键问题,深刻剖析四川主产区窖泥菌群的结构与功能特征,揭示组装机制与关键驱动因素,明晰具有代谢和生态作用的核心功能微生物并解析其互作机制,构建结构明确、功能协调和生态稳健的人工菌群并实施生物强化,为优质窖泥菌群解析和养育奠定科学基础。

  2. 小麦籽粒快速灌浆的分子基础及早熟高产种质创制(申请代码1选择C13的下属代码)。

  针对早抽穗小麦易受“倒春寒”危害及其快速灌浆资源缺乏问题,利用小麦野生近缘物种及其渗入系,发掘籽粒快速灌浆基因,解析基因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创制抽穗安全、灌浆速度快的早熟小麦新种质,为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和优良材料。

  3. 重金属污染促进水禽重要病原菌耐药产生机制的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C18的下属代码)。

  针对重金属污染在细菌耐药产生中的作用机制未能得到解析问题,以四川水禽重要病原菌为研究对象,聚焦重金属污染关联细菌耐药基因产生及传播的关键科学问题,阐明重金属污染如何促进水禽重要病原菌产生以及获得新耐药基因的机制,为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细菌耐药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4. 白鹅高产蛋性状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解析(申请代码1选择C17的下属代码)。

  针对四川白鹅高产蛋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不清问题,围绕胚胎至开产前鹅卵巢发育以及产蛋期卵泡等级制度建立、维持等生理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事件,鉴定调控鹅卵泡发育及产蛋性状的关键基因与变异位点,解析四川白鹅高产蛋性状形成的遗传与发育调控机制,为鹅产蛋性能高效选育及优异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5. 营养组分及加工对富集n-3多不饱和脂肪酸猪肉制品影响机制及品质评价指标挖掘(申请代码1选择C20的下属代码)。

  以四川当地品种猪肉为研究对象,针对营养组分及加工方式对猪肉制品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机制,以脂质调控为切入点,系统解析不同生产来源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猪肉脂质组成等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挖掘高品质多不饱和脂肪酸猪肉制品营养评价指标,阐明营养组分与加工互作调控n-3 PUFA猪肉制品营养价值的机制。

  6. 稻瘟菌关键致病因子的分子调控机制解析及靶向抑菌化合物的创制(申请代码1选择C14的下属代码)。

  针对四川水稻稻瘟病危害严重、稻瘟菌致病机理不清和防治药物缺乏的问题,鉴定稻瘟菌的致病关键因子并解析其致病的分子调控机制,创制靶向关键致病因子的绿色高效广谱抑菌剂,为保障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四川省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二、环境与生态领域

  (一)立足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围绕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控、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川西山地次生灌丛生态恢复过程及调控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C03的下属代码)。

  针对川西亚高山地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困难的问题,重点阐明次生灌丛的地下生态过程和功能及其在森林恢复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和反馈机制,提出气候变化下的川西山地次生灌丛生态恢复管理对策,为区域森林生态恢复实践提供科学支撑。

  2. 暴雨条件下川中城市河湖生态动力学响应过程与调控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1的下属代码)。

  针对暴雨过程城市河湖生态水动力突变和生态系统失稳问题,研究城市河湖水系产汇流及水动力变化特征,构建水-沙-生态耦合动力学模型,揭示城市河湖水生态系统对暴雨过程的响应机制,阐明城市河湖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维持机制和调控路径,为川中城市河湖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3. 高原铁路隧道施工高风险污染物识别、转化及其去除(申请代码1选择B06的下属代码)。

  面向高原铁路隧道施工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解析隧道环境颗粒与施工高风险污染物的作用机制,研究纳米功能材料对隧道施工中多目标污染物的靶向富集、识别及原位催化去除方法,阐明隧道施工中高风险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为高原铁路隧道安全施工提供科技支撑。

  4. 冻融循环与复杂加载作用下川藏铁路路基的力学行为及服役性能演化规律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8的下属代码)。

  针对川藏铁路冻融循环以及行车等复杂加载引起的服役安全性等难题,揭示冻土路基的冻融循环和水汽迁移互馈机理,构建水-气-热-力四场耦合物理力学模型,阐明冻土路基的长期服役性能演化规律,为川藏铁路安全运营提供理论依据。

  5. 气候变暖条件下川藏交通廊带高山冻土斜坡失稳机理与危险性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面向气候变暖条件下川藏交通廊带高山冻土斜坡形成演化与风险性评估的需求,研究温变条件下冻土蠕变与力学特性,建立基于温度场的冻土蠕变力学模型和冻土斜坡变形热-力耦合数值模型,揭示气候变暖条件下冻土斜坡的孕灾机制与破坏模式,提出数据-物理双驱动的高山冻土斜坡危险性评估方法。

  6. 地质灾害高发区多源星群在轨协同监测与异构图像智能解译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D01的下属代码)。

  面向地质灾害高发区快速制图和应急监测需求,构建多源星群在轨协同监测优化调度模型,突破异构遥感图像典型目标智能解译技术瓶颈,构建面向西南地震、滑坡等应用的多模基准数据集,为山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7. 尾矿-地下水系统多介质界面过程中钒和铬的迁移转化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针对西南地区大型钒钛磁铁矿尾矿库地下水污染问题,研究钒、铬复合重金属在尾矿库-地下水-地表水中的多介界面过程与迁移转化机制,揭示其在地下水中的反应动力学与时空演化规律,为矿区地下水重金属复合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8. 四川盆地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机制及其古地理环境重建(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针对四川盆地发育多套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机制不清的难题,开展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发育过程和关键富集要素研究,发展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古地理环境重建方法,建立基于发育机制和古地理环境重建的有机质时空分布预测模型,为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9. 西南涡云参数风云气象卫星反演及其对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D05的下属代码)。

  针对西南涡云参数及其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发风云气象卫星反演云参数算法,构建云顶/云底高度、云滴有效半径和光学厚度等数据集,发展卫星反演云参数在数值预报中的同化技术,研究风云气象卫星反演云参数对西南涡暴雨模拟的影响,提升西南涡暴雨模拟精度和数值天气预报水平。

  10. 四川盆地致密气藏压裂裂缝全域支撑基础理论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4的下属代码)。

  针对四川盆地致密气藏压裂裂缝有效体积小及全域裂缝流动能力难以评价的问题,开展致密储层压裂全域裂缝多尺度渗流机理研究,研发支撑剂输送测试物理与数值模拟方法,阐明微纳米颗粒在狭缝的运动与增渗规律,建立全域支撑裂缝流动能力评价与预测模型,为致密气压裂裂缝与长效流动提供科学依据。

  11. 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森林水碳功能的多尺度协同与权衡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C03的下属代码)。

  针对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森林水碳功能退化问题,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生态系统和流域尺度森林水碳耦合效应,阐明森林水文和固碳功能的多尺度协同与权衡机制,研发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和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方法,构建水碳功能协同提升的流域森林景观恢复模式,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12. 川西高海拔地区复杂多金属硬岩型锂矿高效富集分离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E04的下属代码)。

  针对川西高海拔地区锂矿中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共生关系复杂、低温低压等导致的选矿效率低的问题,开展矿物晶体化学各向异性、界面原位组装机制及浮选过程界面/流场协同强化研究,探明特殊环境下硬岩锂矿全组分高效分离机制,为川西锂矿的高效综合回收提供理论基础。

  13. 含能材料特种废水安全处理和资源化的精准调控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8的下属代码)。

  针对国防工业高爆炸性和高有机氮的含能材料特种废水处理难题,研究氧化还原功能可控的微米铁旋流强化传质方法,揭示微界面协同传输机制,探析有机氮氧化还原转化和多途径氧化协同作用机制,建立有机氮定向转化和智能调控策略,为含能材料特种废水安全处理和资源化提供科学支撑。

  14. 优势树种性别多态性的形成机制及在川西灾害迹地中的恢复利用(申请代码1选择C16的下属代码)。

  针对川西灾害迹地中优势树种选择的难题,解析森林优势树种性别差异的遗传学基础与性别多样性形成的分子生理机制,阐明雌雄植株种间和性别间关系的生态学机制,构建灾害迹地生态修复过程中最优性别搭配模式,为川西灾害迹地植被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15. 土壤-水稻系统中大气沉降镉的迁移转化过程及污染阻控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针对四川盆地大气沉降导致的稻米Cd超标问题,探明区域内大气沉降Cd的污染源特征及其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大气沉降Cd进入水稻籽粒的关键生理过程和分子机制,为研发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稻米Cd阻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6. 川中紫色土丘陵区水库消落带植被固土减污效应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针对紫色岩土特殊性和水库消落带物质迁移过程复杂性,研究川中紫色土丘陵区水库消落带土壤侵蚀、泥沙淤积和面源污染物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揭示水库消落带土壤-泥沙-污染物与植被的互馈效应机制,为水库消落带环境治理与生态保育提供科学依据。

  17. 西南横断山区大规模山洪-泥石流互转机理与模拟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针对西南横断山区极端降雨导致的地质灾害频发问题,研究极端降雨山洪-泥石流互转识别与诊断方法,揭示大规模山洪-泥石流互转临界条件和超强流动机理,研发多尺度物理与数值模拟方法以及灾情预测、预演、预判、预处置系统,为西南横断山区山洪-泥石流防范提供科技支撑。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四川省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三、能源与化工领域

  (一)面向安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针对清洁能源氢能储存及可控释放、聚变堆光学诊断原型第一镜反射性能演化、弱连接高渗透率配电网在能源与通信域耦合、制药废水低碳高效处理、皖江流域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小分子介质参与的储氢、产氢能源催化体系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9的下属代码)。

  针对氢能储存及可控释放的需求,精准设计和制备面向有机小分子酸为媒介的储氢与高活性产氢催化剂,探索反应过程精准控制方法,提高反应选择性,揭示介质参与的储氢、产氢反应机理,构建高效的储氢-产氢循环体系。

  2. 聚变堆光学诊断原型第一镜反射性能演化机理与控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A29的下属代码)。

  针对聚变堆高温强辐照环境下的光学诊断第一镜反射性能恶化问题,开展第一镜反射性能演化机理研究,探索抑制第一镜性能恶化的关键技术,建立基于托卡马克装置的第一镜服役性能恶化及抑制的评价方法。

  3. 弱连接高渗透率配电网能源与通信域耦合机理及多资源协同控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7的下属代码)。

  针对安徽广泛存在的弱连接高渗透率配电网在能源与通信域耦合机理不明的问题,研究配电网络与通信网络的异构错配耦合机制,构建电力与通信域源荷状态多尺度时空预测模型,揭示电网资源、通信资源与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协同控制机理,研发跨域运行原型系统并示范验证。

  4. 强动载下深井厚硬顶板锚固承载体力学响应及稳定性控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4的下属代码)。

  针对深井煤层群开采厚硬顶板采场巷道围岩控制难题,研究多重应力扰动围岩承载体宏细微观变形破坏特征,揭示多场耦合作用下锚固承载体动载损伤及腐蚀机理,建立锚固体动载响应与应力调控的理论模型,构建强动载厚硬顶板采场巷道围岩灾变全空间协同防控方法。

  5. 中药原料药制药废水低碳高效处理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10的下属代码)。

  针对安徽省中药、原料药等制药废水污染问题,发展高盐条件下有机污染物的选择性分离和降解方法,筛选靶向高效功能菌株和构架多污染物协同降解菌群,探究生化处理后残留有机物选择性膜分离和降解机理,为制药废水低碳近零排放提供理论基础。

  6. 皖江流域高风险抗生素抗性基因动态快速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 (申请代码1选择B06的下属代码)。

  针对皖江流域日益严重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问题,建立快速、便携、高通量的ARGs实时监测系统,研究ARGs快速扩增与选择性识别新方法,探索ARGs来源、分布等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揭示复杂环境介质中ARGs迁移转化机制,构建“筛查-溯源-评价”ARGs实时评估体系。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安徽省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二)立足四川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新型储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绿色精细化工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枢纽型牵引供电系统强迫振荡过电压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7的下属代码)。

  针对西南地区弱电网下铁路枢纽强迫振荡电压越限问题,揭示枢纽型牵引供电系统多车共网耦合机制与强迫振荡产生机理,提出振荡扰动源定位与预警方法,研究枢纽型牵引供电系统关键参数匹配与优化控制方法,为增强牵引供电系统安全性提供理论基础。

  2. 隧道氢能源列车燃爆机制与灾变行为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8或E06的下属代码)。

  针对隧道内氢能源列车的燃爆风险,研究氢能源列车氢气泄漏、运移规律和通风控制方法,解析氢能源列车氢气射流火行为,研究氢能源列车氢气爆炸动力学特性,揭示高温射流火和氢气爆炸冲击作用下的隧道结构响应特性和致灾机制。

  3. 核设施空间放射性分布三维宽能直接成像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A30的下属代码)。

  针对核设施场所的放射性监管和人员动态风险评价难题,研究具备核素识别、探测效率高、能区宽(50keV~3MeV)以及高灵敏度的放射性分布三维成像方法,探索即时定位和地图构建的光学实景与放射性物质分布的融合机制,建立人员在核设施场所剂量吸收动态估算模型。

  4. 页岩油储层CO2悬砂-固碳高效压裂应用基础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4的下属代码)。

  针对四川页岩油储层CO2压裂存在支撑缝长与缝高不足、封存效率低等难题,研究CO2悬砂压裂与压后碳封存一体化方法,揭示CO2悬砂与压裂机理,阐明压后CO2封存规律,构建CO2封存安全评价方法,为页岩油储层增产及地质固碳提供理论基础。

  5. 超临界CO2压裂-置换-驱替协同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基础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4的下属代码)。

  针对页岩气开发提高采收率及CO2封存的重大需求,在超临界CO2作用下,研究压裂缝网动态演化规律,揭示页岩吸附气解吸脱附、置换与驱替渗流机理,建立超临界CO2压裂-置换-驱替一体化优化方法,为超临界CO2用于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奠定理论基础。

  6. 复杂载荷下高含硫集输管道失效机制及预警基础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4的下属代码)。

  针对四川盆地地震、地质灾害对高含硫天然气集输管道破坏影响问题,研究高含硫集输管道多重腐蚀与复杂载荷协同作用下多尺度劣化规律与失效机制,阐明典型场景下有毒多组分气体泄漏扩散动力学特性,发展模型-数据-知识联合驱动、云边端协同的集输管道泄漏监测方法,构建管道气体泄漏智能监测与预警一体化联动系统。

  7. 室温下高比能全固态钠硫电池关键材料及其电化学机理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2的下属代码)。

  针对高温钠硫电池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研究500Wh/kg以上室温下全固态钠硫储能电池的关键材料,合成高离子电导率、高稳定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构筑高容量、高安全富钠硫化物正极与硬碳负极,揭示高稳定、高兼容电解质/电极界面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机理。

  8. 地震活跃区域电网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7的下属代码)。

  针对地震频发导致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风险高的挑战,构建地震波扩散效应下的电网-灾变动力学模型,研究地震灾变时空耦合下的电网级联风险评估方法,提出多资源统筹、多区域配合、多尺度协调的应急响应策略,为地震灾害下电网坚强安全运行提供理论基础。

  9. 川西近断层山区风电场灾变机理与全生命周期韧性提升(申请代码1选择E08的下属代码)。

  针对地震灾害频发、地形地貌复杂背景下川西山区风电场韧性防灾需求,探索地震-强风耦合作用下山区风电塔失效机理,研究基于多灾耦合概率特征的川西山区风电场韧性评估模型,建立基于物理-数据驱动的山区风电场全生命周期性态诊断与增韧方法。

  10. 深空极端环境下真实月壤传力传热模型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4的下属代码)。

  基于嫦娥5号真实月壤样本,开展月壤物质矿物成分、结构的精细化表征研究,构建矿物尺度的数字月壤模型,测试月表极端环境下月壤颗粒传力传热特性,探索月表极端环境下月壤颗粒、月壤堆积体传力传热规律,为月基保真取芯探矿提供理论支撑。

  11. 胶原基超两亲分离材料及对页岩气气田含油废水分离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8的下属代码)。

  针对四川省页岩气气田含油废水处理需求,探究以皮胶原为基材的超两亲分离材料制备方法,研究胶原基超两亲分离材料对含油废水分离特性,揭示胶原基超两亲分离材料表界面性能调控机制及其影响规律。

  12. 攀西含氯废渣分离富集钛与矿化回用氯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8的下属代码)。

  针对攀西地区含氯钛渣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探究钛渣深度脱氯、分离富集钛、矿化回用氯的机制,建立气-液-固多相矿化反应与分离耦合强化方法,开发钛富集分离及氯元素循环回用新工艺,为含氯钛渣绿色治理与钛资源回收提供基础支撑。

  13. 高温高气速下绕丝燃料棒的微动磨损机理研究 (申请代码1选择E05的下属代码)。

  针对先进气冷堆中绕丝燃料棒微动磨损问题,阐明绕丝燃料棒的流场分布特性及振动行为,揭示高温高流速惰性气体介质、辐照环境下复杂结构难熔合金的界面磨损劣化机理及损伤演变规律,建立基于机器学习与不确定度量化的绕丝燃料棒微动磨损分析方法。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四川省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四、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

  (一)结合安徽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领域的发展需求,围绕高性能基础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超分辨成像和高性能电机系统等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高介电性能的聚合物电介质材料制备及应用(申请代码1选择E03的下属代码)。

  面向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聚合物电容器介电储能的需求,针对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和击穿场强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发展新的聚合和功能化方法,实现对聚合物结构和新型两性离子修饰的精准调控,揭示微观结构与宏观介电性能的构效关系,为制备高储能、易加工和高效充放电的聚合物电介质提供理论支持。

  2. 钠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设计与器件集成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2的下属代码)。

  针对大规模储能电池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的需求,研究低缺陷、高电压普鲁士蓝类正极及廉价生物质为碳源的硬碳负极可控制备,探索普鲁士蓝类正极与硬碳负极的匹配规律,发展具有高空间分辨原位表征技术,揭示材料储钠机理及使用工况下电池失效机制,构筑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钠离子电池器件。

  3. 面向高动态范围显示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申请代码1选择E02的下属代码)。

  围绕高动态范围新型显示应用需求,开展II-VI族胶体量子点跃迁偶极与发光方向调控研究,解决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光子外耦合效率低和低电压下载流子辐射复合慢的难题,开发高亮度下高效率、寿命达万小时的三基色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4. 高灵巧磁流变仿生手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5的下属代码)。

  针对残疾人对智能假肢手高速、高灵巧、高精准抓握、高力敏触觉、精准意图识别的需求,探索可实现远高于电机驱动的仿生手高频高速磁流变驱动新原理,研究刚度调控力位混合精准抓握控制方法,制备高力敏磁流变弹性体力感知材料,构建高精皮肤触觉传感以及高精准意图识别系统。

  5. 亚像素位移超分辨成像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5的下属代码)。

  针对新一代显示面板等领域检测精度大幅超过图像传感器像素物理尺寸的需求,发展亚像素位移超分辨成像方法,探寻超分辨重构像素位移驱动与优化控制策略,揭示CMOS图像传感器非均匀性、噪声与多波段平场矫正耦合机理,研究图像超分辨融合与质量评价方法,构建高分辨率的集成工业相机系统并进行应用验证。

  6. 新能源汽车复杂约束下电机系统服役性能退化机理与防控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7的下属代码)。

  围绕新能源汽车安全性需求,研究苛刻工况下电机设计对部件服役性能退化的影响机理并建立关联模型,探究高速高频开关调制策略对电机系统损耗的影响规律,发展电机系统损耗的快速精准计算方法,制定多因素耦合下融合电机系统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的自适应高可靠运行策略。

  7. 高效有源光波导性能的金属团簇材料设计与制备(申请代码1选择B01的下属代码)。

  针对光子集成领域对稳定、低损、高效有源光波导材料的需求,发展“合成方法-结构属性-波导功能”的定向设计方法,揭示金属团簇多级结构与光波导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制备具有高效有源光波导性能的金属团簇材料。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安徽省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二) 立足四川先进材料、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围绕高分子材料、器件制备、无人机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集成项目

  集成项目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 1000 万元/项,研究方向:

  1. 基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阻燃材料创制(申请代码1选择E03的下属代码)。

  针对现有非真实火环境下获得的阻燃机理与经验开展的试错式研究方式缺乏科学性、效率低、或设计失效等问题,本项目基于真实燃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展阻燃材料数据库、阻燃性能预测模型和新能源车用新材料创制研究,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对材料高力学性能与高阻燃性能需求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内容包括:

  (1)阻燃材料数据库构建

  建立易燃材料在真实燃烧过程中实时燃烧产物的原位连续采集、信号在线检测、数据实时处理和高通量存储方法,获得材料燃烧/阻燃性能和燃烧中间体等多维数据,建立分子结构、实时燃烧数据与综合性能数据库,为阻燃材料的人工智能设计提供数据基础。

  (2)阻燃性能普适预测模型的构建

  基于真实燃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建立基团结构对阻燃性的普适量化贡献模型和阻燃结构的高通量设计模型,发展高效阻燃结构和阻燃新材料的快速筛选策略,建立可迭代的阻燃材料可靠设计框架。

  (3)人工智能辅助新能源车用高性能阻燃新材料创制

  针对新能源车的电池模块、充电模块及锂电池对高性能阻燃材料的需求,基于人工智能快速筛选模型,合成与制备满足新能源汽车用的高性能阻燃新材料,发展阻燃材料设计新范式。

  本集成项目的申请应同时包含上述3个研究内容,紧密围绕项目主题“基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阻燃材料创制”,开展深入和系统研究,预期成果应包含原理、方法、技术、论文及专利等。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耐高温快响应薄膜热流传感器的设计制备和响应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2或E06的下属代码)。

  针对燃气轮机和空天动力等领域对高温突变热流快速精确测量的迫切需求,探索新型热流传感器的结构设计,阐明横向热电敏感薄膜理化特性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机制,揭示器件性能随温度演变机理,研制出长时间耐高温且响应时间为百微秒级的新型热流传感器。

  2. 面向西南地区极硬岩地层的隧道掘进机滚刀机械-化学仿生破岩理论及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5的下属代码)。

  针对西南地区长大隧道掘进施工中滚刀破碎极硬岩困难、磨损严重的问题,重点研究滚刀刀圈的宏微观结构功能一体化仿生设计方法,揭示机械-化学耦合作用下滚刀破岩界面力学与摩擦学机理,建立面向极硬岩地层的隧道掘进机滚刀机械-化学仿生破岩理论及方法。

       3. 基于量超协同的黄铁矿基锂电池正极材料精准设计与制备(申请代码1选择E02的下属代码)。

  

       因通知字符限制,更多信息详见基金委通知,通知链接: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92408.htm

返回首页
关闭页面
上一条: 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批)的通知
下一条: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 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第三批)